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箐火是什么?怎么读?
- 2、耿马镇民族文化
- 3、佤族有什么传统节日
箐火是什么?怎么读?
1、qìng 山间的大竹林,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。箐 jīng 一种小竹。笔画数:14;部首:竹;笔顺编号:31431411212511 详细解释: 箐 qìng 【名】山间大竹林。竹木丛生的山谷〖largegrooveofbambooonamountain;mountainvalleywithclumpsoftreesandbamboos〗。
2、篝火,读音为gōu huǒ,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,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、树枝燃烧的火堆。造句:营火会上燃起熊熊的篝火。
3、“箐”字的读音是“qìng”,是一个汉字,它的意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:一是指颗粒,如“沙箐”就是指沙子、小石子等颗粒物;二是指毛细管、小孔,比如“水箐”就是指用细小的管子或小孔过滤水等。在日常生活中,“箐”的用法比较少见,但是它在物理学、地质学等领域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。
4、箐拼音jīng、qìng。箐[qìng]意思是:山间的大竹林,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。箐[jīng] 意思是:一种小竹。箐组词有:蔓菁、林菁、菁藻、菁菁、菁葱、菁翠、菁华、芜菁、葱菁、韭菁、菁茅、菁英、菁莪、菁羹、肃菁、扬菁、青菁。
5、箐拼音:[qìng,jīng][释义] [qìng]:山间的大竹林,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。 [jīng]:一种小竹。
6、箐有两个读音,拼音分别是jīng和qìng。基本释义 :箐[jīng]一种小竹。箐 [qìng]山间的大竹林,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。如:箐谷(竹林丛生的山谷);箐峒(竹林中的山洞);箐砦(竹木丛中的山寨);箐道(竹木丛中的山路)。
耿马镇民族文化
耿马镇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小镇,由11个村民委员会、3个社区和141个村民小组构成,截至2007年的数据统计显示,这里有7699户农户,人口总数为34335人,其中农业人口占据大部分,达到33969人,劳动力共计19313人,其中大部分投身于第一产业,具体人数为17490人。
耿马镇主要居住着傣族、佤族、拉祜族等少数民族,其境内的历史文化与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风俗习惯息息相关。历史古迹主要有:耿马大白塔又称景戈佛塔、三尖山古战场、耿马总佛寺、耿马土城及衙门。耿马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,以傣族、佤族、拉祜族、景颇族等为主。
年,行政区划略有调整,耿马县新增了2个民族乡,同时撤销了福荣拉祜族傈僳族乡和河外乡,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孟定镇。孟定镇作为行政中心,继续承载着多元文化的融合。如今,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依然保持着多元的民族分布,彝族、白族、傣族等18个民族和谐共处,共同书写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。
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的西南部,隶属于临沧市。它地处中国西南边陲,与缅甸山水相连,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成立于1955年10月16日,是云南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境县之一。全县国土总面积3837平方公里,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4%。
耿马县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,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,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。综上所述,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作为云南省临沧市下辖的一个自治县,不仅地理位置独特、民族众多、历史悠久而且经济发展潜力巨大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。它是云南省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人口:总人口约25万人,以傣族、佤族为主,还有汉族、布朗族等其他民族。民族:多民族共居,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社会风貌。第四节 行政区划 耿马镇、勐永镇、勐撒镇、大兴乡、芒洪乡、四排山乡、贺派乡、勐简乡、孟定镇:是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主要行政区域,各自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。
佤族有什么传统节日
佤族的传统节日如播种节(佤历气艾月,大致对应公历三月),全寨人会聚集在一起进行剽牛仪式,由捐牛的主人主持,牛骨归主人,牛头骨则被视为财富的象征。
便克节是佤族的传统节日,每年农历6月24日举行,具有佤族独特的民族特色。 在便克节这一天,佤族人民会特别注意家禽家畜、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收存,避免留在野外,以防不洁之人接触。 便克节的庆祝活动包括女孩采摘小米穗或树叶、瓜果等,而全寨人则停止上山下地干活,不出门串亲。
佤族的传统节日 “便克”节 每年农历6月24日为节日,类似其他民族的火把节,但它有自己的民族特点。过节这天,家禽家畜、生产工具、生活用具要全部关好收齐,不能让其留在野外,别人借去的东西也要收回,家里人不准外出。
为了使全体佤族同胞能共同庆祝“新米节”,1991年,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宣布,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官方“新米节”。 在传统上,“新米节”主要是家庭为单位进行庆祝。节日当天,家庭成员会早起准备节日的食物,并前往田地采割新谷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